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投身民办教育是我的执着追求”

——记十八大代表、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

2012-11-1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他是“70后”,却已投身民办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17年。他是十八大代表中唯一来自民办高校的代表,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代表中首位民办教育界党组织的代表。

  熟悉他的人这样评价他:“人特别有激情,身体里聚集着无限能量。”他就是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干民办教育,要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不仅要有崇高的理想,也要勇于投身实践。”刘林说。

  创民办高校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

  1995年,23岁的刘林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被北京市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录用为专职法律顾问。

  离校前夕,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林结识了海淀走读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前身)的校长傅正泰。傅正泰向他介绍了发展民办教育的心路历程,他一下子就被傅正泰的执着和坚毅深深打动了。

  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刘林决定到海淀走读大学工作。“教育可以改变个人命运、改变国运。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刘林说,“办民办学校很难,却是功德无量的大事业。”

  海淀走读大学是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第一所民办大学。但在1995年时,海淀走读大学的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校园只有30亩地、万余平方米校舍,在校生不过千人,只有82名教职工,还背负着1800万元的贷款。学校虽属专科,但综合条件仅相当于一所中学,基础薄弱,发展受限。

  而到了2003年,海淀走读大学已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改名为北京城市学院,以发展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目前占地面积1100多亩,有教职工1300多名,在校生近3万名,总资产达13亿元。刘林说:“如今,北京城市学院已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虽然民办教育一时不为社会所认可,但民办高校只要坚持不断改善条件、提高质量,就能打开市场、树立品牌、持续发展、赢得未来。”

  紧紧抓住招生就业的生命线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民办高校是学生升学的“次等选择”,处于发展的低潮期。1996年,傅正泰和刘林等校领导果断提出“改革传统专科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管理、建设一线实用型人才”。发展路子定了,但困难仍很突出。“我做了很多调研,大家最看重的还是就业,招生和就业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刘林说。

  24岁那年,刘林被委以重任,担任校招生就业办主任。为了改变社会对民办学校的片面认识,他在招生宣传中力戒“砸钱式”的宣传方式,提出“以诚信为本,以直接宣传为主,以长年全天候服务性咨询为特色,以网络等新媒体为渠道”的宣传推广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他还紧紧抓住就业这个“出口”,把毕业生作为学校最好的招牌,通过深入用人单位宣传、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和行业产业大企业稳定客户群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还建立了专升本、出国深造、创业服务等体系,打造毕业生出口的“立交桥”。据统计,从1999年至今,该校的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刘林还紧跟城市化进程,重新确立了学科和专业发展的主要布局点,逐步过渡到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5个领域的本科专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2011年,北京城市学院成为首批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的5所民办高校之一,推出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2012年招收了40人。

  探索落实民办高校的公益性制度

  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之后5年间,全国相继成立650多所民办高校,但伴随而来的是民办学校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刘林一直在思考民办学校的公益性问题。“公益性不是体现在收费与否上,而是体现在收的钱用来干什么。如果钱不是用来谋利,而是‘取之于学,用之于学’,全部用于学校发展,这就是非营利性组织,是公益性的体现。”刘林说。

  刘林在民办教育公益性的制度化和具体化上进行了实际探索,将财产公有、校务公开、干部公推公选落实在办学过程中。所有财产归学校公有,不搞家族制。学校存续期间不搞股份制,不分红。学校还成立了社会化的理事会,负责监管校产。从今年开始,刘林还向学校教代会代表和党代会代表公布财务状况,推行干部公推公选,把校长提名和选拔干部的权力交给了党委和教职工。

  “民办学校的‘民’是个集体概念,它包含了社会大众和教职工集体。民办高等教育的明天一定阳光灿烂。”刘林信心满满。(本报记者 余闯)

(责任编辑:于晓媚(实习))

版权所有:正规网赌软件排行榜-百度指南 中文域名:正规网赌软件排行榜.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