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2013年10月,我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后,大力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现已初步形成“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社团、人人有项目”的艺术教育立体架构,“一校一品”基本形成,艺术师资配备基本均衡,艺术教育品牌“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基地在省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一、面向农村学校,实现优质美育资源共享
一是强化经费保障。制订出台《通州区中小学艺术培训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教师培训经费的10%用于艺术教师培训,并逐年向60多所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三年来,我区累计投入249.6万元用于专业教师培训,确保让农村教师享受更多培训机会。二是改善硬件设施。2014年,我区异地新建区青少年宫,新建成的少年宫将公益性放在首位,钢琴、舞蹈等19个功能室常年全部对外开展;投资600多万元建成“童声里的中国”基地;新建、改建艺术类功能室145间,确保农村学校100%拥有艺术专用教室,为60多所农村学校添置钢琴、古筝等艺术器材。坚持“一校一品”,乡村学校充分挖掘地方艺术底蕴,建成了非遗研习所、文正书院、蓝印花布展厅、灯彩制作坊等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教育场所。三是普及艺术活动。我区艺术教育生均经费约125元,为让农村学生享受更多的艺术教育资源,每年举办的校园艺术节、合唱节等艺术活动,校组织,片展演,区汇演,班班开展,人人参与,内容丰富,实行艺术教育城乡“齐步走”,让更多农村孩子实现了走上艺术舞台的梦想。
二、创新培训机制,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近年来,我区先后制订和完善《通州区关于选派艺术教师指导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工作的意见》等九项工作制度,优化培训方式,促进农村教师高效、优质发展。第一,为专兼职教师“补钙”。规定每年全员参加区级培训不少于16课时;参加市级培训不少于一次,7—10天,两年一轮回;乡村骨干教师赴外地培训不少于两次,培训考核结果和绩效工资挂钩。同时邀请本土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对乡村学校少年宫艺术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常年聘请上海爱乐合唱团总监叶韵敏担任“金沙风”合唱团指挥。第二,为教师成长“增效”。三年来,我区逐年增加艺术类新招教师占比,从14.8%升至22.2%。通过新教师岗前集中培训、新老教师“师徒结对”,为新教师快速成长搭建平台。2014年成立的“金沙风”教师艺术团现已发展成合唱团、乐团、舞蹈团、书画社、西画社、摄影社等六个团体。三年来,我区艺术教师中涌现出了全国优秀教师,获得了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展示全能、器乐单项一等奖等诸多奖项,充分展示了我区艺术教师的风采。第三,为薄弱学校“送教”。为提高薄弱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将学校综合评估中的艺术教育考核分值占比由5%提升到10%。每年以对话交流、实地查看和问卷调查等方式督促薄弱学校“制度落地”,选派30多名专业教师到薄弱学校“送教”。2014年7月,我区学校少年宫协会成立,成为全省首个地方性少年宫协会,接纳了近万名农村学生;8位艺术骨干定期为乡村少年宫“送教”成为协会的“必修课”。
三、植根农村土壤,传承本土优秀文化遗产
一是研发“非遗”课程。成立通州区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研发组,编写了《南通木偶》、《南通仿真绣》等20多套校本教材。在20多所中小学实行“走班制”,开设“非遗”课程,30多所学校将南通板鹞、蓝印花布作为普及项目。二是创设“非遗”社团。我区现有“非遗”社团30余个,经常开展各类展示活动。姜灶小学从2013年开始连续4年选送5个节目登上央视银屏;2015年4月央视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栏目组走进通州,16个精彩节目在“六一”前后分三期播出;2016年9月,我区组织400余幅学生作品远赴德国、英国开办展览,向世界传播“非遗”艺术。三是打造“非遗”工作室。“曹晓峰蓝印文化工作室”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由口授身传的家族作坊延伸到十多所中小学校,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地展出,有效推动了传统工艺的传承、普及。
我们将切实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工作,让艺术教育之花在农村开得更绚丽!
版权所有:正规网赌软件排行榜-百度指南 中文域名:正规网赌软件排行榜.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